时间:2020-06-18
|浏览次数:
泉三高速公路三阳隧道,体现“零开挖进洞”施工理念。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供图
近日,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简称福建交规院)负责编制的《福建省“四好农村路”标准化设计指南》(简称《指南》)完成送审稿,并提交福建省公路管理局审查。
该《指南》将有效解决目前福建省农村公路勘察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及制约因素,推动标准化、灵活性和差异化设计,保证建设质量。
该《指南》的编制,只是福建交规院积极践行标准化设计的一个体现。
近年来,福建交规院全面开展公路标准化设计研究,大力推动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标准化紧密结合,取得良好效果。
求品质 全过程标准化设计
2017年4月14日,福建交规院设计的泉(州)三(明)高速公路项目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这是福建省第一次在交通基础设施设计领域获奖,填补了这一领域奖项的空白。
“福建山地多,公路项目建设情况各异,因此充分考虑区域特点、路网结构交通特性和人性化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福建交规院技术质量处处长秦志清告诉记者,福建交规院通过制定标准化手册,在勘察设计的过程中,按照设计程序标准化、后续服务标准化等环节,按项目分类,按层次控制,按环节管理,在全国率先实现将标准化贯穿于设计全过程。
为进一步提高公路设计水平、从源头上保证公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福建交规院先后配合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编制《福建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福建省高速公路标准化设计指南》,并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文件正式印发推广。《福建省普通公路精细化设计指南》结合福建省普通公路建设的实际特点,围绕公路功能、建设标准、总体设计等14个方面,把精细化理念融入到项目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设计者都有精细化设计意识,形成精细化建设福建交通的共识,全面提升公路勘察设计和建设管理水平。
此外,福建交规院主编的《福建省高速公路连接线与普通公路衔接指引标志设置指南》等6个专题得到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推广,参编的《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刚性桩桩网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得到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广。
谋转型 实现多条腿走路
近年来,勘察设计市场不断变化,业务总量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福建交规院逆势而上,在建设“四个交通、两大体系”的进程中开创了稳中快进、逆势增长的良好局面。2017年,福建交规院勘察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比2012年增长110%和88%。
“多元化发展是每一个设计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经之路。”福建交规院经营管理处处长郑清松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福建交规院在福建省交通领域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高速公路设计市场份额从占该省市场的70%提高到80%左右,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从不到10%提高到60%左右,港口码头从25%左右提高到60%左右。
同时,福建交规院内部业务结构也不断改善。从高速公路业务量占全院业务总量的90%至95%以上,调整到2017年的高速公路业务占全院业务总量21%、普通公路占53%、港航工程占8%、市政工程占10%、检测工程占4%,其他占4%,实现多条腿走路。
“‘十二五’期以来,我院设计总承包板块实现零的突破,各种业务板块结构继续调整优化改善。”福建交规院事业发展部主任黄凡说,除了在设计领域进行拓展之外,福建交规院还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主动延伸现有业务的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PPP、产品研发制造和省外及海外等业务,努力将设计院从传统的交通勘察设计单位发展打造成国内领先的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企业。
重传承 “导师带徒”薪火传匠心
2015年7月入职福建交规院的周桂梅,参与了近十个项目的工程设计,均出色完成工作,现在已成为福建交规院路基专业组设计负责人。谈起自己的成长,她感触良多。
“这要得益于我的导师游立超。”周桂梅说,“刚从学校毕业,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导师的指导让我成长很快。”
“导师带徒”是福建交规院一项人才培养制度,2015年9月10日教师节举行首次“导师带徒”启动仪式,把各生产部门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结成导师和学员,由导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员进行培养教育。三年来,福建交规院有超过100对师徒,徒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有一些像周桂梅那样的年轻技术人员短时间内就在工作中挑起了大梁。
近年来,福建交规院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人才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福建交规院人力资源处处长江瑞明告诉记者,“十二五”期以来,福建交规院人员规模翻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12人发展到35人,省级设计大师从无发展到4人。
与此同时,福建交规院还全面试行干部“级岗分离”,在中层干部行政级别保持不变的基础上,部门负责人岗位实行竞聘上岗,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现了干部的良性循环态势。让岗位职务聘用人员充分行使岗位职务权力,承担岗位职务责任,享受岗位职务绩效,激活干部内在活力。